中国染料网 - 染料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染料资讯 | 专题综述 | 染料技术 | 行业资讯 | 企业动态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染料技术 > 商、周时期,染色技术已经被运用于衣饰,开始广泛采用植物染料
3.biz | 商业搜索

商、周时期,染色技术已经被运用于衣饰,开始广泛采用植物染料

信息来源:ranliao.biz   时间: 2021-03-05  浏览次数:16

  人类诞生以来,为提高抵御大自然的能力,为了生存的需要,纺织技术从无到有,由简而繁地发展起来。随着纤维植物的种植、采摘及加工技术的逐步发展,在某种自然条件的启示下,人们对利用植物染料染色有了初步的认识,开始了织物印染的探索。以后随着社会进步、人类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纺织品的色彩,使人类的服饰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人类对色彩的认识,和周围环境各式各样色彩斑斓的物质和自然现象紧密联系。

  

  例如,人和动物的红色血液,植物色彩绚丽的花、果、叶.....彩虹,赤色的铁矿石,蓝色的铜矿.....等等。在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中,流传着有关染神的故事。民间传说的染神是梅和葛,又称梅葛二仙。据说有一天,他们在晒晾布匹时突然大风骤起,来不及收拾的布匹被吹飞落到草地上,草叶的绿色便斑斑驳驳地印到了尚未晾干的布匹上。梅、葛由此得到启发,发明了用植物染布的方法。后人把他们神化,奉为染神,在染坊等处悬挂他们的画像,每年农历4月14日、9月9日进行祭祀。

  

  考古材料可以证明人类最早认识的颜色是红色。考古工作者在北京山顶洞人的遗址中,曾经发现赤铁矿粉被涂抹在石珠、鱼骨、兽牙等饰物上。特别引人注意的是这些供佩挂的饰物的孔和勾槽呈现红色,显然是用赤铁矿粉染过的系带留下的遗迹中。除此之外,我国西北的马家窑文化、仰韶文化,东南沿海的山东大汶口、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等古文化遗址都曾发现了许许多多绘有色彩的用具。它们虽然不是纺织品,但却显示了古代人类对色彩的认识和涂抹技术。到了商、周时期,染色技术已经被运用于衣饰,开始广泛采用矿物染料和植物染料。

  

  考古材料表明,汉代五光十色的织物,虽然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多年,出土以后色彩仍然鲜艳,可辨认出色彩的有几十种。汉代后期出现了蜡染和扎染,继而夹缬、印花也渐渐兴起。隋唐时期,印染业十分发达,官营和私营齐头并进,在品种上不断推陈出新,人染范围也不断扩大。蜡染不仅可以染棉丝质地的织物,而且还可以染厚重的毛织物。扎染的品种增加更多,且都被赋予了专有名称,作为贵重礼品大量输出国外。在宋代,统治者加强了中央集权,发展经济,当时的印染技术也很活跃。

  

  明、清以来,印染在技术、染媒,对色谱的认识等方面有了更大的发展。从故宫博物院现在所保留的纺织品来看,这些纺织品色彩十分鲜艳,制作技术相当精湛,品种数不胜数。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在原来印染技术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一些人染新方i法,如碱性印花,扎经染色,贴金印花等等。值得一提的是一些与印染有关的整理技术也渐渐发展起来,如熨烫整理,涂层整理,砑光整理等等。这使我国的织物印染更加完善,达到了更高的水平。

  

  由于云南少数民族大多数没有自己的文字。这给我们了解他们的历史造成了很大困难。然而,这些民族又保留了许多人类早期物质文化的实例,在印染方面也如此。他们使用的染料以植物类为主,印染工作由妇女承担(包括种植原材料,加工染料,染色)。印染以家庭为单位,规模小,设备简陋。迄今,植物染料仍然是云南少数民族使用得最多的。生活在怒江峡谷和滇西南的怒族、独龙族、傈僳族和景颇族,50年前所使用的染色技术,还停留在相当原始的阶段,需要什么颜色,便到山上找来相应颜色的花、果、叶,采用揉汁入染、榨汁人染、煮汁人染的方法,将植物的色汁涂抹于织物之上,达到染色的目的。

  

  后来,根据对德宏傣族、景颇族染色技术的调查,景颇族知道染什么色用什么树的花、什么树的叶,甚至说,你想要什么色,我帮你到山上拿来。问他们染色的起源,景颇族、傈僳族均会不约而同的说,整天在山上转,植物的水(汁)抹到衣服上,时间长了,就知道什么树染得出什么颜色。经过多年的民族调查,我们先后收集到很多类似的情况。如果把这些人染的“土”办法与前述的“梅葛二仙”的传说相比较,其实“异曲同工”。民族染色技术为了解染色的起源提供了证据。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染料网证实,仅供您参考